慈善公益报(施雨辰)善城杭州,爱达未来。为全面落实《杭州市慈善促进条例》,推动儿童慈善事业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型升级,日前,“依法行善筑共富·善城护苗创未来”——浙江省杭州市暨富阳区“成长幸福包”发放启动仪式在富春山馆举行。各区、县(市)慈善总会、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代表,“五老”志愿者、爱心妈妈、受助儿童及媒体代表等近350人参与活动。
据悉,“成长幸福包”项目是《杭州市关心关爱儿童慈善帮扶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的精准施策。2024年,全市慈善总会(慈善联合会)已投入慈善资金1200万元,惠及儿童超万人。在物质帮扶基础上,儿童成长的心理关怀与精神支持愈发受到重视。项目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基于科学视角打造涵盖“关爱帮扶有依靠”“个人成长有规划”“日常生活有温暖”“学业精进有支持”“共融共长有途径”的五维帮扶体系,立体构建儿童成长可持续支持网络,并于富阳区率先试点。
聚善成力 护航成长
活动在《杭州市慈善促进条例》普法宣传视频中拉开序幕。富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鹏致欢迎辞。
杭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一青发表讲话,表示“成长幸福包”项目是植根于国家儿童福利保障政策升级与地方实践的深度探索,集儿童生活帮扶、学业辅导、身心拓展、安全教育、家庭赋能等内容于一体,以“一人一策”精准服务为导向,全面强化儿童福利“阵地、队伍、服务”三要素保障,是深化慈善与儿童福利融合发展的创新探索。
李一青表示,“成长幸福包”发放仪式的举办是项目深入推广的又一个新起点,项目将把“善意”和“专业”深植于儿童帮扶的每一步,进一步加强示范引导,织紧织密关心关爱儿童健康成长的“慈善网”“暖心网”“社会网”。要将该项目打造成“善城杭州”新标杆,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和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现场通过视频《寻找幸福的启航》、一线代表访谈、专家解读等形式,生动呈现“成长幸福包”项目的服务理念与实施成效。富阳区儿童主任和慈善组织负责人分享真实案例,讲述如何通过“五维协同”帮扶模式,助力困境儿童实现积极转变。哈佛大学精神医学部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后郭凤宜教授也通过视频方式,从积极心理学和脑科学角度肯定项目对儿童成长的科学价值。
善行凝光 温情守护
活动现场,结合富阳区试点真实案例改编的情景剧《成长》真实再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需求与回应,基于儿童4-6岁、7-12岁、13-18岁3个阶段的生活场景,通过言语沟通和教育方式的对比,体现了专业方法和家庭陪伴的重要性,生动诠释了五维服务体系的实践内涵。
杭州市儿童医院临床心理科的徐鸥为孩子们赠送书籍《原来我是这样的我》,他曾多次为一线儿童工作者开设专业心理辅导课程,为儿童帮扶工作提供专业支持。富阳区“五老”代表周红妤作为“童心使者”关爱联盟成员发言,分享结对帮扶儿童的感人经历,展现了这支由儿童主任、“五老”人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组成的“童心使者”队伍的风采。
微纪录片《成长的回音》收录了孩子们在项目活动中的心声与画作,触动人心的画面提醒每一位成年人不忘守护儿童的初心。现场还进行了2024年度杭州市关心关爱儿童慈善帮扶项目“十大特色品牌案例”推介仪式。
结合“十大特色品牌案例”,杭州市慈善总会提炼出以五大维度为统领的“2+N”全方位项目支持体系:“2”聚焦物质帮扶,构建“困难帮扶”及“助学帮扶”两大基础支撑板块;“N”代表着因地制宜的多元关爱模式,充分尊重各地资源与儿童成长特点差异,鼓励各地在物质保障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帮扶服务。
最后,与会领导共同启动2025年度“成长幸福包”发放仪式,为12名儿童代表送上满载社会关爱与期待的“成长幸福包”。包里不仅有心理健康手册、解压玩具、公益研学地图等实物,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成长支持。参与儿童慈善服务的社会组织代表在会场外设计了丰富多元的集市,包含成长幸福包成果展陈、儿童慈善公益项目路演、爱心义卖等区域,通过集章打卡、捐书行动等互动,向观众展示服务成果,并设置了充满童趣的游戏和抽奖活动,与参加仪式的孩子们积极互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该项目以杭州市需要关心关爱的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激发为目标,坚持兜底保障精准化、儿童服务精细化、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夯实“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支持培育和带动相关区、县(市)儿童服务专业化发展,全力护航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杭州推进儿童慈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未来,杭州市慈善总会将继续整合社会资源,深化“物质+服务”帮扶模式,助力每一个孩子拥抱自信、幸福的明天。
责任编辑:csgyb